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作为主力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宣传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青年正如冉冉上升的太阳,以赤诚的血力肩负着国家富强民主;青年正如照亮远方的灯塔,以透彻的灵魂引领国家文明和谐;青年正如发轫未几的大树,以强健的筋脉勾勒着社会自由平等;青年正如浩瀚至尚的丹青,以庄严的笔墨书写社会公正法治;青年正是塞罕坝上的建设者,以实干的精神成就爱国敬业;青年正是中华文化的践行者,以十年一日的执着传承着诚信友善。
这就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是当代青年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一百年前中国青年新思想的新时代奏章。
正如东升之旭日,青年应立志而为、心怀家国,正所谓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栋梁。周总理正是在年少之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延伸,是激励无数青年志士奋发努力、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中南大学升华楼中存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石碑,这正昭示了青年学子精神升华的必由之路。
正如远眺之灯塔,青年应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辽阔和深邃,为了追求那无穷的真理,星空给了我自由和宁静,我必用我透彻的灵魂去守护文明与和谐。温总理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们青年应该讲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和全世界联系起来,仰而学会思考、学会做人,俯而学会技能、真抓实干。胡适先生也曾告诫过青年,既要大胆假设、又要小心求证,这正是为学和做人的真谛。
正如树之发轫未几,青年之思想、青年之行为仍有很大指点提升之处。正是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任,青年之思想、青年之行为更有提升的必要,这时候多照照镜子、多领些指教评实为我们青年人生的财富。章太炎先生毫不客气的提出青年的弱点——观事过简、妄假成势、虚慕文明、好高骛远。现在看来,这面镜子还是很能照出些东西来的,秉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既能告诫自己又能提醒别人。
正如浩瀚之丹青,青年应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把赤热的报国之心写在历史上,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梦想,又有多少革命先驱把青春和生命撒在你我脚下的土地上而不想为人知。无声的呐喊最为有力,无言的祭奠最能激发能量。无论在戈壁沙丘还是在高楼广厦,无论是身系要职还是一般员工,我们青年都应当牢记使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开始都最后都记得出发的地方,从开始到最后都驶向同一个目的地。
正如投身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正如传承中华文化的践行者们,他们何尝不是从年轻到白发,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自身岗位上。而今塞罕坝又恢复了往日的容貌,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林原,那些为中华文化传承默默奉献的美丽使者们,是你们的坚守让中华文化重拾自信。他们,正是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
一百年前,在北大任教的胡适先生收到了一封青年学生的信,信中满是苦闷和疑惑。胡适回信到:“我们今日的种种苦痛都是从前努力不够的结果,所以我们将来的恢复与兴盛决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工作一条窄路,一点一滴的努力,一寸一尺的改善。你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一百年后,我们烟草青年写下了给自己的一封信:记得烟田埂上那一张张朴素的笑脸,在收获的季节,他们用双手抱着希望。我们紧跟身后,那是一双双勤劳的手掌,拭去额头上的汗水。俯下身子拾起一片片金黄的烟叶,我们快跑在前,传来的笑声不绝于耳。一望无垠的烟田,我们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它是那样的温暖而壮丽。青春和奋斗拥抱在了一起,坚持和收获拥抱在了一起,在希望的烟田上,我们心中燃起了永恒的炽热。